浙大光电系考研初试复习经验及总结

更新一下,浙大光电考研电子版资料我用 Dropbox 共享了,在这里下载。内容都是光学工程专业课的,不含公共课资料。

一个月前出初试成绩的时候说了,要是最后被录取了就写个经验贴,现在是兑现的时候了。在我考研之前我也看了不少学长学姐的所谓「经验贴」,放到 Instapaper 里在手机上有时间看一下。但其实考研结束后会发现别人的经验对自己根本帮不上多大的忙,除了使「考研好累啊」这样的念头更深刻一点之外几乎没有实质上的作用,而且有的文章开头就是「我从两年前就开始准备考研」,看到就直接崩溃了…… 贴几个存在我 Instapaper 里的文章:

我开始有考研的念头大概是大三下2013年4、5月份的时候,但是也仅仅是上网看了下考研流程、经验介绍什么的,因为那时候我们要学的课程实在太多了,复习计划只能放到暑期开始之后。其实有关流程什么的完全不用担心,全过程只需要关心复习上的问题就行了,等到了时间自然就会明白,比如如何报名如何去考试等 等问题。前期把自己要考的科目指定教材搞清楚,之后就负责看书就行了。

其实我自己在时间的安排上出了一点问题,复习的时候高估了自己的学习效率,到考试前夕手忙脚乱。而且这次从初试开始一直到面试,都有很大的侥幸成分在里面,靠着运气一路走来罢了。我尽量详细地说一下我自己的情况,但是你千万不要觉得我这个过程有多科学多完善,只是一个供参考的信息而已。另外,我的各阶段时间节点估计跟大部分考研的人都不一样。我知道有不少二本三本学校的学生在大二大三就开始备考,但是我在大三的时候能把作业写完就不错了,根本不可能有多余的时间去准备考研。而且究竟值不值得为了考研而放弃其他课程,这也有待商榷。

暑假前信心满满准备好好复习一番,但是回到家后基本静不下心学习,随便玩一玩一暑假就过去了,到开学的时候我只把高数上册看完了三分之二左右,英语政治专业课连书都没翻过。但是一回到学校之后节奏就不一样了。身边大部分人都在忙着考研,自然而然地节奏就被带起来了。不过由于我宿舍学习氛围实在太差了,除了我之外三个人都没有考研的打算,每天玩游戏到凌晨,彻底影响到我的睡眠,第二天几乎不可能在9点之前起来。因此整个九月份我的复习效率也是极其低下的,基本上只有下午在图书馆能读进一点书,晚上也8、9点就回到宿舍。

到九月下旬的时候我把高数下册看了三分之一左右,专业课刚起步,英语也只偶尔做几篇阅读。到九月底的时候我发现这样的作息时间安排、这样的状态是不可能考得上研究生的,于是有了搬出宿舍的想法。正好这时候在微博上看到大运村对面有人要出租房间,所以我在国庆的时候就搬到校外住了,直到考研结束。从十月初开始,我基本上每天8点半之前到图书馆,晚上9点回公寓,中午就在图书馆桌上午睡45分钟,每周休息不超过两天。也就是这个时候我算是正式进入了考研复习的状态。

下面说一下每门课程具体的时间安排。

数学

数学暑假里以及九月份各看了一部分,到十月中旬的时候基本上把高等数学两本教材看完;然后紧接着开始线性代数和概率论,到十月底的时候把数学完整看完了第一遍;十一月开始高数第二轮复习,到中旬再开始线性代数和概率论的第二轮。十二月开始做真题,大概三天一套,再负责对着笔记把一些漏洞补上。其实我数学的时间安排得有些问题,一直到考试前两天我才把2013年(真题我是按着年份做下来的)的真题给做完,而且到了最后几天概率论的很多公式我都没背,只能寄希望于不会考到…… 所以最终数学成绩的确要比自己预期中的要低了一些,只有119。

我觉得考研数学,基础是很重要一方面,如果大一的时候微分积分什么的完全没上课的话,在考研复习的时候肯定会增添很多难度。我之所以能在比较短的时间内把数学复习下来,很大一部分要得益于我数学基础本身比较好。不过线性代数和概率论的内容我是基本上忘关了,复习的时候都是用「看课本-做题-看课本-做题」的方式,要是时间充裕的话建议还是把课本先读透几遍,我这个纯属临阵磨枪的办法。

数学我唯一买的参考资料就是李永乐复习全书(不是600题)和送的那本近10年真题。不过复习全书是十月底买的,当时时间太紧所以基本上都没看多少,考完了几乎还是全新的。另外考前一周还买了李永乐的最后五套题之类的模拟卷,不过也只是翻了一下,要做根本来不及了。我现在最后悔的就是数学时间安排上出现了失误,导致很多应该看的资料来不及看,如果数学整体复习计划能提早一个月的话我觉得至少可以多考10分。

英语

之前我提到过,这次考研英语算是超常发挥的一门,我的预期是在65到70分之间,没想到最后考了74。从九月份开始我基本上维持着每天一到两篇阅读的节奏,每周至少20篇以上,到最后考试时我把曾鸣张剑的那本黄皮的150篇提高全部做完了,150篇基础也做了一小部分,再加上近10年真题(我用的新东方的),我觉得这样的阅读量就差不多够了。

关于英语用什么参考资料的问题网上似乎争论不休,不管谁编的书都有人说好也有人说垃圾,而且据说市面上所有的阅读理解参考书跟真题都有一定差距。我的建议是随便买一本只要评分不是太低就行,毕竟做阅读只是找个语感,只要难度跟真题不要偏差太多,参考书的选择不必过于纠结,哪有什么真的好坏之分?关键的是阅读量。最后考前半个月买了本作文书背几句例句,其余完型、新题型的参考书我都没买。另外我上面说的作文例句是指「What this tough-provoking/ironic/sharp-contrast drawing mirrors is the phenomenon that …」、「It’s high time that we took measures to tackle the problem that …」这类的固定句式,而不是所谓的作文模板。据我所知改卷老师一眼就能看出作文是考生的真才实学还是背来的套话,而且背模板的最后好像都死得很惨……

英语应该是复习过程中最轻松的一门,随便什么时间都可以抽十几分钟出来做一篇阅读理解,除了后期做真题之外几乎不需要一块完整的时间。而且考研英语完全是「得阅读者得高分」的模式,只需要针对阅读理解进行一些训练就够了,根本不需要多少时间。另外做阅读的过程中我经常有「完全看懂文章但是就是选不对」的感觉,现在想来,根本不必过于担心阅读的正确率,尤其是非真题的那些文章,即使现在我也仍然认为我选的才是正确答案,书上的参考答案和解释完全是狗屁不通。再强调一遍,做阅读完全是为了强化语感和学会代入出题者的思维方式,答案正确与否完全不重要,有些参考书的答案解释完全就是胡扯。

另外从小到大我学英语一贯有做生词笔记的习惯,在阅读的文章中看到不懂的单词专门用一个本子记下来,有空的时候拿出来背一背。考研英语大纲规定的是5500个生词,但是实际上会出现在文章中的绝对不止这个数目,这个只有靠平时的日积月累。

政治

我学政治完全是采取突击的策略,国庆的时候报了班,十月中旬第一次开始接触考研政治,十一月份断断续续看了一下大纲,真正开始背诵是从十二月开始,全程在政治上花的时间不超过60小时。到现在我也仍然认为这是最没必要提早复习的一门课,我身边有不少上半年就开始背政治题的,也有跟我一样十一月份才开始看书的,最终考试成绩基本没什么区别。这种完全靠背的东西,早背也是忘掉,还不如到后期直接用短期记忆记住。其实到考前会发现真正需要背熟的知识点就那么几个,加起来撑死也就一千字。当然我是针对我这种政治目标只有60分的人来说的,如果你意识理想特别崇高,对我党政策特别拥护,不妨早做安排。

政治的参考书我买了教育部出版的大纲解析,不过翻开过一次就再也没动过了,对于从下半年开始复习政治的考生来说,大纲解析是不可能读得完的,也不可能读得下去。我主要用的参考书就是近年真题以及考研辅导机构发的几本资料,有早期的大纲摘要,也有后期的专题模块,以及最后冲刺的模拟题,但是这些全部加起来也没有那本大纲解析厚。

另外再说一下辅导班的事。我个人觉得政治是唯一一门有必要报班的科目,其余数学英语报了也看不出有什么意义,说句不好听的话纯粹是花钱买个心理安慰。即使是政治,那些从三月份就开始的所谓的全程辅导班也大部分是骗钱的玩意,上课的老师就那么几个段子反复地说,多听几遍一点也不好笑。我报的是十月底开始的强化班,一共4节课合计15小时左右,当时也觉得课时似乎太少了,但是上完之后庆幸还好没多报。关于政治辅导班,报了绝对有用,老师整理的资料绝对比自己看书有效率得多,但是超过10节课也绝对是浪费

专业课(工程光学)

虽然专业课是考研最失败的一门,但还是要重点说一下。这一部分仅针对浙大工程光学专业,对其余专业不具有参考性。

先说一下专业课资料获取。首先是学院官网上的考试大纲,这个一定要打印出来随时阅读,一切复习以此为准。每年新大纲大概在九月份发布,可以先看前一年的,差不了太多。我在九月份的时候跟一个高一届但考浙大光电失败的学长买了复习资料,算是相当齐全了。后来十一月份的时候认识了一个光电系的博士生,他又送了一部分资料给我。我全程的专业课复习就靠课本、习题解答和这些资料。在相关的论坛上其实也能找到一部分资料,但是几乎不可能有那些复习资料卖家手中的全(我很认真地在各种论坛找过,基本上仅仅有某些年份的真题),而且搜集这些会浪费大量的时间。因此我的建议是,找熟人从浙大内部获取资料,或者直接在淘宝上购买,当然一些群里可能也会有热心的学长学姐愿意赠送。我列一下我认为复习中应该用到的资料清单,按重要程度排列:

  • 课本。包括工程光学(郁道银,机械工业出版社)、激光原理(我用的是陈鹤鸣,电子工业出版社)、导波光学(我在大三学的是王健,清华大学出版社,但是复习时只看笔记没看课本)、光电子基础(我没看,推荐有空读一下)。另外推荐电子工业出版社梁铨廷的物理光学,我由于时间太紧只大致地看了一些内容,但是建议用这本配合郁道银那本里的物理光学部分一起阅读;
  • 历年真题。至少最近十年的,我这里是从1997年到2012年以及1997年之前个别年份;
  • 真题答案与解析。有不少卖家只有答案不带解析,买前一定要问清楚,只有一个答案看起来会非常吃力;
  • 课后习题解答。郁道银的课本对应机械工业出版社蔡怀宇的复习指导与习题解答,梁铨廷的课本对应电子工业出版社刘翠红的学习指导与题解,激光原理的习题解答我没买;
  • 《物理光学》辅导,又称「真经」,浙大老师手写的一份讲义,30多页吧,傅里叶光学部分写得不错;
  • 浙大本科的工程光学期末、期中试卷。

我手上有一套基本完整的工程光学资料,免费赠送,不过课本不卖,已经送给哈工大的丰恒同学了。网上流传的说法是,专业课考的不是知识的掌握,而是信息的获取能力。也就是说最终考得好不好,很大一部分因素取决于你在考前获取了多少关于专业课考试的信息,包括考试重点、难点、题型、近几天出题趋势等等,对于外校考生这点尤其重要。但是切记不可盲目迷信这种说法,真正能决定分数的毕竟还是实际水平,我死就死在后期过于抱有侥幸心理。考前20天左右光电系还没有发布2013年的考研真题,卖我资料的学长告诉我今年不会公布真题了,估计2014年的试卷会跟2013年的高度相似。于是我用两份2013年考生的「回忆版」试题拼凑了一份「2013年真题」,在最后的几天完全以这份「真题」里的题型作为复习目标。结果最后考完发现2014年的题目完全跳出了前一年的模式,出了很多新的题型,我的押题完全失败。

专业课我从九月份开始复习,因为我本科期间用的工程光学教材和浙大是一样的,因此复习过程相当于把学过的知识唤醒一遍,进度还算比较快。如果本科时学的不是郁道银的那本工程光学课本,一定要提早看书。最难的部分算是傅里叶光学,因为当时上课的时候我们直接把这一章节跳过了,相当于要自学一整章的内容,而且傅里叶光学很多概念理解起来非常费力,最终也是一知半解的状态就上考场了。另外,激光部分和波导部分的题目每年都比较类似,而且难度也不高,不必花太多时间,这两本书我一共就看了三四天。专业课最重要的还是课本中的内容。虽然重点的数量不多,但是要把每个知识点串起来,举一反三,复习量就大了。

举个例子,关于像差理论的,考来考去无非是六个单色像差(球差、正弦差、彗差、像散、场曲、畸变)加两个色差(位置色差、倍率色差),但是放到应用上,考法就多了:哪些是轴向像差?哪些是垂轴像差?与孔径角还是视场有关?各种像差曲线中横坐标分别是什么?什么是等晕成像?什么是不晕成像?什么是齐明条件?孔径光阑与透镜重合时哪些像差可以消除?光阑位于球面曲率中心时哪些像差可以消除?哪些是宽光束像差?物理光学部分还有相当多的公式需要掌握,而且都相当复杂,比如,s波、p波各自的透反射系数?菲涅尔近似条件?夫琅和费近似条件?双折射晶体中离散角公式?全反射时s波与p波相位差公式?坡印廷矢量与光强之间的关系?选择题一题4分,要是考到几个细节都没记住的话,就不太可能得到高分了。

总结

我的第一条建议就是不要把战线拉得太长,否则到后期必然身心俱疲,考研复习拼的是效率,不是绝对时间。基础较好的从暑假开始准备就绰绰有余,不放心的话从四月份学期中开始也绝对够了。摘一条前几天看到的微博

看到后瞬间自惭形秽了……

第二条建议是专注。这里的专注不是说某一天的复习状态,而是指整个复习过程。我上面说的从暑假开始不迟,前提条件就是能够全身心投入到复习过程中。我有认识的人同时准备考研、考公务员、考各种证书,最终每个结果都不好。既然下定决心考研,这半年内你唯一需要关心的事就是复习课程,其余的事都放到日程之后,竞赛什么的不要去参加,该翘的课大胆地翘,集体活动也不用去管。

我比较幸运的一点就是,北航本科的大部分课程都安排在大四之前,大四上的时候就三门课,还包括经济管理和一门专业选修课,每周只有五节(虽然课少但我还是全翘了,整个学期只上过两节课)。第三条建议是尽量去图书馆或者自习室学习。如果在寝室自习,不管开始时意志如何坚定,读个一两小时之后也必然产生惰性。起初我也觉得在寝室自习可以省下来回图书馆途中的时间,但是最终深有体会,在图书馆复习的效率至少是寝室的3倍以上。这一点我身边很多学霸大神也都承认,无论多么有毅力,寝室根本就不是一个适合学习的环境。另外如果宿舍环境不适合考研复习的话,不妨考虑搬出宿舍单独住。

最后就是坚持。整个复习过程中难免有不在状态的时期,短则几个小时一个上午,长则一个星期半个月,不管意志如何消沉都得保证每天都有学习的时间,哪怕盯着书完全看不进去也得坐着。一旦想着完全放松几天,完全不去考虑复习的事,想再回到复习的节奏就很难了。而且到十月份之后,随着天气越来越冷,起床也变得越来越难,一不小心就睡掉一上午,信念不够坚定的话的确很难坚持下来。

About the author

Jueqin

本作品以 CC BY-NC-ND 许可协议进行发布。

如果您认为文章对您有用的话,不妨请我喝一杯咖啡?

16 comments

Leave a Reply to 彭鑫 Cancel reply